来源:娱理
东京奥运会和张哲瀚事件之后,民间“抗日”情绪再次达到峰值。
前些天,网友在豆瓣掀起了一场冲击《人生果实》《东京物语》等日本高分电影的“一星运动”,随即引发了部分影迷的“保星运动”。由此诞生了那个流传甚广的帖子——“我觉得抗日4天都心力交瘁了,他们的14年是怎么过来的?”
截图自豆瓣
一边是在高涨的爱国热潮下,网友积压已久、倾泻而出的愤懑和委屈;另一边是本就偏安一隅的小众佳片领域,文艺青年竭力维护纯粹的艺术探讨。日渐激化的争论声中,是否还有理性思考的可能?
娱理工作室倾听了不同人群的一些真实想法。在电影学者胤祥看来,如今网络文化里的政治正确,来源于三股潮流的合力——一个是年后的“二次元爱国主义”,也就是大国崛起时代下民族主义与互联网的合流,再一个是日韩的饭圈式操作,还有一个是美国的废弃文化(cancelculture)。
截图自《一文读懂“取消文化”的起始和走向》一文,作者张拓木
在话语权重新分配、新时代标准的审视下,今后我们可能会发现越来越多小津安二郎这样割裂的存在:他既是日本鬼子,也是伟大的导演。
崇高的艺术成就与卑鄙的人生污点,能分开看吗?意识形态是否会对经典作品的地位产生动摇?网络上动辄兴起的种种运动中,捍卫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小津安二郎
在东京奥运会期间,以“手撕鬼子”情节而闻名的抗日神剧《抗日奇侠》的豆瓣分数便宛如过山车一般忽上忽下,五星和一星的极端分数占据了80%以上的评分。
“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条目被冲到3.2的低分。
而一部在年上映过、讲述“慰安妇”幸存者老人的国产纪录片《二十二》则涌入大批新的支持者,评分涨到8.7,导演郭柯的周边纪念品店铺被抢购一空。
很快有人发现,比《二十二》分数更高的纪录片里,有一部日本的《人生果实》。主角是一对90岁和87岁的老夫妇,他们经营着自家的小庭院,种瓜种果,怡然自得,有影片简介将他们誉为“日本现代陶渊明”。
《人生果实》海报
影片中有一小段是回忆男方津端修一年轻时经历的,讲他当年参与设计过日本海军战斗机,和在日的台湾青年结下深厚友谊,电影里也有他穿军装和晚年在家升海军旗、唱军歌的镜头。
《人生果实》画面
《人生果实》里朴实温馨的生活方式曾打动过很多人,豆瓣最高时曾达到过9.7的高分,但因上述情节近期引发的强烈争议,现在已经降到了8.7分。
对于大量突然新增的一星评价,不知豆瓣方面是否有所干预,有人怀疑豆瓣后期进行了锁分或过滤操作,也有人看到,该条目的评分区一度处于关闭状态。
《人生果实》一度锁分
很多闻讯赶来怒打一星的网友表示:战犯凭什么可以享受岁月静好的晚年?那些无辜牺牲的中国人民有晚年吗?
关于津端修一算不算战犯,网友间有很多争论。考据表明,津端修一于年被派到厚木机场做了几个月的海军工程员,没几个月日本就投降了,他没来过中国,所做的工作基本也没派上用场。影迷认为,他不过是一个被军国主义裹挟的普通人。
同样被认为有美化战犯、战争嫌疑的日本经典电影还有《萤火虫之墓》《战场上的快乐圣诞》《红猪》等等,也遭受了一群人的一星冲击,以及另一群人的五星抵抗。
《萤火虫之墓》《红猪》《战场上的快乐圣诞》海报
一位影迷的反弹行为
参与此次“一星运动”的网友抱有不同心态。
网友a承认她还没来得及看这些电影,只是通过一些帖子了解了这些电影的背景情况,先送上一星表达立场。当年她是“小破球”(《流浪地球》)的自来水,电影被很多人恶意打一星的记忆犹新。有人说,只要是吴京的电影就打一星;还有一个人把四星热评改成了一星差评,说“这个一星给的不是电影,是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态度”。
在那次《流浪地球》的一星VS五星的混战后,豆瓣才推出了新规定,只要更改评分,“有用”便全部清零,不会再显示在前排,由此还误伤了很多不相干网友。
在小a的记忆里,从那时候起,豆瓣评分就开始变得越来越极端,似乎只有五星或者一星才能表明态度,有明星的作品尤其明显。她不认为没看片就打一星有什么好愧疚,“那些人给吴京刷一星的时候怎么没人说?只许‘八千’放火?未免太双标。”
在她看来,最新打五星的人很多也都没看过片,两头的无效评分已经互相中和掉了。
《流浪地球》目前已有万人打分,一星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
网友b看了《人生果实》,她也向往世外桃源的生活,但作为中国人,又无法做到忽视那种被冒犯的感觉。“个人很反对吹捧抗日神剧,给宫崎骏那些打一星的很多都是反串来搅浑水的。的确有人极端,但也有很多人只是在行使正常的打分权利。”
其实在、年的时候,就有个别观众注意到了《人生果实》中存在的涉军情节。比如网友飞碟熊二表示,“津端活在那个时代,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豆瓣从上到下没人提及我也是很震惊。”Melanocyte作为南京人,称看到那段时“心情非常复杂”。
《人生果实》
而持反对意见的影迷、影评人则表示,无脑冲一星的行为,伤害的是整个艺术探讨的网络环境,何况国内互戕,对于这些电影的国际评价没有任何意义。
独立影评人波米称,没看过就乱打一星,本质上是“无能狂怒”。豆瓣是国内为数不多尚有参考性的评分体系,这样的行为会损害它作为中文资料库的功用。冲评分不是讨论问题的态度,是一群不愿意提高审美能力的人,毫不尊重文化、艺术的表现。
“这不是反日,是反智。就像《茶馆》里说的,我打不了洋人,我还打不了你吗?”
谢添执导,年上映电影《茶馆》
Sir电影观点
顺着这条线,网友们发现一个“问题更严重”的导演,小津安二郎。
在影迷圈子里,小津毫无疑问是大师中的大师。世界最权威的电影杂志之一、英国《视与听》每十年举行一次影史佳片评选,在最近一次的年大选中,来自各国的名导演将小津的《东京物语》选为世界影史佳片的第一名,再往前20年也都在前五。
小津是最能代表日本、世界影史地位最高的导演之一。他作品中的物哀文化、家庭溃散、庶民生活,他的榻榻米低机位、固定景深镜头、平衡感构图,他极致隐忍、枯寂、幽淡、质朴的东方主义风格,深刻地影响了许多导演和他们的作品。
年《东京物语》
然而小津自己都不愿意面对、也从未正式反思过的一段经历是,他曾被召入日本陆军毒气瓦斯队,在中国华中战场参与侵华战争一年零十个月。他参加过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各种战斗,差点进入南京城,直到年7月服役期满才回到日本。
年侵华战争中的小津(左)与好友山中贞雄。山中贞雄亦是日本知名导演,不久后病死在中国
小津本人并不想公布于世的日记段落中,基本坐实了他曾参与施放毒气、机枪扫射、去慰安所等令人震怒的反人类行径,他在描述这些行为的时候,心情竟是轻松平和的。
在资讯发达的现在,这些罪证已经不难找。比如了解小津最好的一本书、田中真澄的《小津安二郎周游》里,专门有两章写小津的参战经历;国内《书城》做过专题,如顾铮撰写的《侵华战争中的军曹小津安二郎》。
梁文道在一期《开卷八分钟》里讲过小津的散文集《我是卖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梁文道讲道:“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电影导演大概就是小津安二郎。你很难不被他感动,他那种对任何人不轻易下判断的态度,显得如此包容与悲鸣……但看完这本书之后,再看小津的电影,你会永远摆脱不掉一种新出现的刺痛。”
小津安二郎在电影拍摄片场
网友shirly说,“鬼子小津无法掩盖导演小津的伟大,但导演小津也无法掩盖鬼子小津的事实。以拍平民闻名的艺术家,却是破坏他国平民生活的刽子手。”
为什么罪行累累的小津,仍然被世界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很多网友觉得无法理解。
拍过《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的莱妮·里芬斯塔尔就度过了毁誉参半的一生。她运用精妙的角度、构图、蒙太奇、音乐、字幕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记录着希特勒激情澎湃的演说、群众山呼海啸的声浪,将纳粹进行美化、神化。她的纪录片是无与伦比的政治宣传杰作,同时也成了万世唾骂的罪证。
莱妮·里芬斯塔尔作品《意志的胜利》
而小津作为战犯的一面,不但在世时没有被“清算”过,在他去世快60年后,即便在简体中文学术界,也几乎没有被专门批判过,直到最近出现普通网友的组团冲分行为。
就此,娱理工作室咨询了两位电影学博士。
学者小月认为,小津拍的一直是庶民片,没有直接表现战争,战争只是作为一个很隐性的背景存在,就像美国大萧条对一些美国片的影响一样。跟里芬斯塔尔那种直接服务不同,艺术家有时遇到时代背景是被动的,因此学界、影迷界能够分开看待他的参战经历和他的艺术创作。
小津安二郎作品《秋刀鱼之味》
电影学者胤祥则向我们梳理了小津被引入中国影史学界的过程。
“日本战犯没有被清算得很彻底,是因为当年国际形势很复杂。现在中国崛起,时代变了。
最早在年的时候,国内电影杂志就介绍过小津;年的日本电影回顾展,放了《晚春》和《麦秋》;80年代出版了小津的剧本集和佐藤忠男的书;再下一波热度是因为侯孝贤和朱天文;年小津百年大展,侯孝贤拍了《咖啡时光》,香港电影节做了资料集,国内也有一些关于小津的书出来,大概是这么一个脉络。
很多国内影迷开始看小津,都是通过侯孝贤、贾樟柯、是枝裕和找到他的,尤其是侯孝贤。”
侯孝贤拍《咖啡时光》、致敬小津诞辰百年的报道
“小津是日本鬼子是实锤,但他也是伟大的导演。他有一点,他不拍符合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电影。成濑巳喜男、黑泽明都拍过‘国策电影’,为军国主义唱赞歌,但小津这方面是干净的。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有组织地通过电影来打造国际形象的时候,官方推的是沟口健二、黑泽明、衣笠贞之助,小津是被放弃的那个人,他是后来才被国际电影界重新评价的。”胤祥说。
小津安二郎作品《东京物语》,笠智众、原节子、东山千荣子
从主观上看,参加侵略战争的污点成了小津一生缄口不提的隐秘角落。在他的电影里,很难看到他对于战争本身的表现(小津参战前就拍过36部电影,已经是比较有名的导演),既无歌颂也无控诉,多年后也不曾表达过反思。他恬淡的作品风格,跟残暴的参战经历完全是割裂的。
从客观上看,小津在战场上并未被军方当做艺术界名人而特殊对待,退伍时最高也不过是一个相当于排长的低等军衔。因此无论日本国内还是在海外,大部分观众压根都不知道这位大师导演的另一面。
只不过在中国观众这里,对于小津的评价往后定会变得更复杂,这位导演也成了影史里的独一份存在。
小津安二郎作品《东京物语》豆瓣评论页面
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污点,能够分开看吗?或许见仁见智,有人能,有人不能。
学者小月举例表示,像洪常秀出轨,罗曼·波兰斯基、伍迪·艾伦性侵,都会因为立场而导致分野。除非像韦恩斯坦那样在法律层面尘埃落定了,否则争议和创作会一直伴随下去,共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当然,如今网络“政审”越来越严苛,网民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其他问题尚有辩解余地,涉及日军侵华罪行的,无疑触碰到了死穴。
《八佰》定档11月12日在日本上映,引发讨论
在胤祥看来,如今网络文化里的政治正确,来源于三股潮流的合力——一个是年后的“二次元爱国主义”,也就是大国崛起时代下民族主义与互联网的合流,再一个是日韩的饭圈式操作,还有一个是美国的废弃文化(cancelculture)。
近期,一日料店员工穿和服做核酸遭志愿者劝阻
到底什么是这次一星运动的本质?
在打一星的网友心里,这是一种当仁不让的爱国举动;在部分影迷心里,这是一场非理性的饭圈式入侵。还有人觉得无所谓,只要不是精英、封闭的榜单,就注定会有这样那样的主观因素存在,不管是不是以爱国这条准则来衡量。
国外的IMDB也一样会被冲。印度是IMDB的第三大用户国,印度影迷把自己国家的电影刷满五星,结果就是印度片被单分出去,自成一个榜单;DC粉为了捧蝙蝠侠,也把原来Top1的《教父》给踩下去了。
也许有一天,《东京物语》和小津的其他电影在豆瓣上也会成为不及格作品,但分数只是一个分数,不会影响每个人对它的独立判断。
《教父1》《蝙蝠侠:黑暗骑士》海报
更令人担忧的其实是除小津之外的分歧扩大化倾向。当有人以某种模棱两可的名目吹响号角,号召大家把一部作品打一星,就势必会有另外一群人来打五星作为抵抗。激进愈发激进,极端催生极端,双方见面互相扣帽子,淹没一切理性中立的声音。
很多人怀念从前那个可以长篇大论、从容体面地论述自己观点的年代。而当我们慢慢失去这种能力,一切观点都被简化至“一星还是五星”、赞成还是反对的时候,比的就不再是谁有理,而是谁嗓门大。到那时,所有人都只能选择接受这个共同营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