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众所周知,我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向来非常注重孩子的培养,随着许多年的不断探索,渐渐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模式,那么这种模式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是利是弊呢?”
我曾经在某软件上看到一个头条,说一个小女孩写了一篇小文章,开心地拿给姐姐看。小女孩正在上小学,她在文章中这么写到,“蓝色的天空被窗格剪成了方形”,“我起床了时间还在睡觉”等等句子。姐姐感到很惊喜。没想到次日作文被老师发下来之后,上面画满了红叉,妹妹的作文也被要求重新修改。
姐姐尝试去寻了老师说明白,老师却不愿意多听几句。甚至还轻蔑地笑着说:这难道是你高考写作文时候的手法吗?社交平台上网友们为此争论很激烈,不外乎是为小女孩而愤愤不平,讨论声中主要分为两类人。
一类人认为这是个笑柄,普通的老师根本不能发现到这么有灵气的一句话。对广大教师们来说,这是绝对诽谤和误解的,对于这种观点,我不听取也不能苟同。另一类人认为不能够一味地埋怨老师。
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就是这个样子的。不按照规定的教育大纲遵守要求,如果遇到不懂的灵活变通的老师,就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别想着什么标新立异,只需要争取稳定。
有人曾这么说过:不用管蜡烛在晚上烧个洞,还是月光洒在石头上,这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事。这句话让人感到安慰,也并不突兀,不管是用哪种修辞方法来描述文字,最首要的就是要有牢固的基本功。
我并不了解这个笑话是否是真的,我只清楚语文教学的规章制度是非常之严格的。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是很可能会发生在某些家长身上的。
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孩子们的文章阅读题和标准答案一样,只是在此基础上稍做了修改,但还是会被老师批改为错误答案,并要求孩子们进行改正。
可是这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怎么可能做到跟答案写的完全相同呢?
一、语文老师们千奇百怪的操作
孩子稍微写了一些比较有未来感的作文时就很容易天马行空,比如写前瞻就可能会有飞碟,又或者是人可以通过空气来传递事物,瞬间移动之类的。在作文中老师往往就会指出:这是不现实的。
然而事实上,关于畅想未来的文章,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我们能预知到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吗?即使你不赞同孩子们的思想,也可以保持中立的态度,短短的一句“这是不可能的”不但是对孩子的否定,也是擅自对全人类的未来进行了确认。
假设所有科学家在童年时期都有这么一个热爱特别注明“不可能”的老师,那么他们可能根本不会成为科学家,因为思想的启蒙早已被扼杀了在了摇篮里。
二、如果在发明家们发明飞机之前,遇到这样的老师
他们肯定会这样说:“傻子才会跟你讨论梦想!还想着制造飞机?你想飞去天上吗?你不会以为你是动物吧?绝对不会成功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飞机也许到现在都没有被创造出来!
曾经有一个小学的孩子说了一句话:“这些花儿真活泼。”结果被当了一生语文老师的爷爷批评道:活泼怎么可以这样使用呢?并让他更换为其他颜色来形容花朵。他的的母亲听到这里就出去和公公争辩起来。
老人不想要为这种事情跟儿媳妇吵架,就同意了孩子留下了“这些花儿真活泼”。如果是孩子自己是绝对没有这个勇气跟爷爷争辩的。作为一个学生,如果你的老师跟说你不可以用活泼这个词语的时候,你就只能用她觉得对的词语,并按照她的要求修改。
而这位爷爷作为一个退休许久的老师,教了半辈子书,却全然不知有多少“灵活”变成了“呆板”。他从骨子里就没有意识到这种教导方法有什么害处,甚至可能还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们好。这也许就是现如今教育的悲哀之处吧。
数理化要求孩子们根据标准答案来解题,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语文尤其是作文方面,如果条条框框太多了,会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睡醒了,但时间还没起床”这类语句,其实根本不奇怪。这就是最基本的拟人手法啊。把时间比做了人,最多就是比拿鸡、鸭、猫、狗和成年人相比特别一点和机智一些,但依旧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修辞手法啊。
倘若张爱玲降生在当今的时代,成为了现在的小学生,那对所有讲究参考答案的老师来说可能都是头痛的存在。
假设张爱玲出生在如今这种教育背景下,她的语文大概率都会不合格。因为形容花朵活泼,都必须要换成花朵是什么颜色。
满怀浪漫情怀,爱幻想的少女张爱玲的各种奇思妙想,都有可能被老师打上一个大大的红叉。曾有人说过,为了教育,为了孩子们成才,消耗掉一点所谓的光环,算不得什么大事。毕竟孩子们最终是否会成功,还是得看他的学历水平。
结语:学历水平在当今的社会固然重要,它是你成功的敲门砖,但绝对不是决定你人生高度唯一标准。我们国家之所以能有如今欣欣向荣的模样,离不开当时支持新文化运动的文学作家们,在当时他们的思想也不被所谓的“正道”所接受,可少数人所站的真理,一定就是错误的吗?并不。即使身处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我们仍然要守护孩子心中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