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聿南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呆在摇篮里。——齐奥尔科夫斯基
人从未比在太空行走时显得更为渺小或更为伟大。——蔡斯
宇宙,人类最后的疆域。——《星际迷航》
无论是《星际迷航》、《地心引力》还是最新的《银河护卫队》和《星际穿越》,都是站在无数前辈的肩膀上,才臻于今日的高度。依据概念开创性、文化影响力、特效成就、影史地位以及题材的代表性,我们选出太空电影的12座里程碑。自因陋就简的草创年代起航,经过这12次强力助推,太空电影才进化成包罗万象的斑斓样式。这12部里程碑之作,也恰恰反映出太空电影的各种形态,有天马行空的无羁幻想,有紧贴现实的科学指南,有将高科技信手拈来作视听原料,也有把探索精神贯彻到一丝不苟,有热闹火爆的特效爆米花,也有幽闭清冷的黑暗沉思录,其中为数不少改编自知名科幻原著,证明太空电影总在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养料。那些富有创见和开创精神的电影人,如同人类历史上的征空先驱一样,一次次在荆棘遍布的领域开辟出新的疆土,留下无尽的灵感和赞叹。
①《月球旅行记》第一部太空电影《月球旅行记》被公推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在当时缔造的文化影响丝毫不亚于《阿凡达》等巨片之于当下。该片是电影先驱梅里爱集大成之作,借助了他独创的淡入淡出、多重曝光等电影特技,片长达到前所未有的16分钟,花费在当时惊人的一万法郎,耗时三个月拍成。片中通过机关操作的高度活动的场景,月球人的奇诡服装,均耗资不菲。太空炮弹击中月球人脸的镜头,是已知最早的定格动画,带着超现实主义的趣味。《月球旅行记》奠定了科幻冒险片的大量经典元素,诸如讽刺闹剧的基调,愚蠢笨拙的科学家,拟人的月球脸孔,对物理定律的无视,这些原创概念被改头换面之后,一直沿用到如今的科幻电影。
该片推出时,电影诞生不过短短七年,观众此前所见的“电影”,都是场景单一、没有完整叙事的片段,甚至不需要编剧这个工种。梅里爱根据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月球第一人》两部小说为蓝本,创造出丰富曲折、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除了奇观视效,也依赖情节紧扣人心。虽然仍在舞台上拍摄,但在细节上达到极致,有些场景做出了逼真的透视效果。他还通过手绘推出了该片的彩色版,要知道彩色电影大规模流行是将近半个世纪之后。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原著具有丰富的科学描述,诸如计算从地球发射炮弹登月所需的初速度,炮弹的材料,炮管的规格等等。而梅里爱彻底剔除了这些细节,直接呈现一群有模有样的科学家钻进巨型炮弹,发射升空,精确登陆。也许这是《月球旅行记》作为首部科幻电影最大的价值,它把需要一定知识储备和理性思维才能投入的科幻作品,普及为没有受过科学熏陶的普通观众也能欣赏的草根艺术,充满童心和幽默,毫无门槛和架子,满足了每个人仰望星空时浮现的好奇心。
谁受过它的影响:所有科幻电影
②《月里嫦娥》首次登月之旅德国电影大师弗里茨?朗对科幻充满兴趣,继《大都会》之后,又瞄准了登月题材。20年代末,《月里嫦娥》是世界范围内举世无双的科幻杰作,开天辟地的预见性毫不逊于《:太空漫游》。朗聘请火箭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担任顾问,美工道具极其考究,火箭发射台置景几可乱真,奥伯特原本甚至打算建造真正可用的火箭,后因时间成本限制作罢,改用动画效果完成火箭升空。火箭发射的倒计时开创意义巨大,之后被国际航空领域广泛采用。升空时宇航员龇牙咧嘴、痛苦万状的表现,也忠实反映了客观生理规律。在人类从来没有进入过太空的时代,《月里嫦娥》对太空的想象令人陶醉,布满环形山的月球,在太空中观察到的地球和太阳的形态,均十分逼真。该片也是首次表现外层空间的失重效应,同样通过动画特效实现。
诚然,片中的一些想象,在今天看起来显得有点可笑,比如在星际旅行时可以打开窗子观光,火箭坠落时如同一颗炮弹,月球与地球大气和重力环境相似,富含金矿,有沸腾的泥沼,还有生命体,均反映出时代的局限。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人类科技水平的大步迈进,这些夸张失实的描写,在今天看来,未尝不能作为充满浪漫情怀的想象力的产物。更为重要的是,公映于年的《月里嫦娥》比人类第一次进入外太空早了32年,比阿波罗登月早了整整40年。在60年代的美苏太空竞赛中,德国科学家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中有许多都曾受过这部影片的激励。早在二战时期,德国人研制V型火箭的佩内明德基地,就印上了《月里嫦娥》的LOGO。
谁受过它的影响:所有太空旅行电影
③《地球停转之日》迎接外星人该片是最早也是最知名的描写外星人光临地球的科幻片之一,名列阿瑟?克拉克“有史以来最佳九部科幻”第七位,排在他自己的《:太空漫游》之前。影片许多原创的环节都大幅度渗透到流行文化中,包括沉默不言、威力强大的机器人,身穿闪亮宇航服的天外来客,状如碟子的外星飞船,以及“我们为和平而来”的台词。特效方面,寥寥几处技惊四方又点到为止,在那个廉价B级片横行的时代,该片淡化动作奇观,重视故事悬念,传递宏大理念,深刻洞察人类阴暗面,极具出类拔萃的气派。
影片摄于冷战初期,铁幕双方的对立蔚然成型,许多细节反映了当时美国大众的群体思潮。影片开头,美国防空部观测到了时速高达英里的不明飞行物,误认为是苏联新式导弹而恐惧不已。外星飞船降落后,*方如临大敌,甚至有士兵行为失控开枪走火,倒是外星人宅心仁厚,并不计较。媒体报道外星人逃跑后,一时间满城风雨,人心惶惶,折射出在铁幕压迫下美国民众安全感的极度缺失。
影片以一个外星人的视角和思维,对当时的种种*治和社会现象做出观察与评价,对两极对峙的国际局势做出了尖锐的批判。外星人胸襟博大,试图让人类摆脱纷争,生活在没有*队硝烟的和平中,而人类则显得肤浅可鄙,鼠目寸光,对天外来客充满敌意和猜忌。当释出的善意得不到回应,外星人被迫展示高科技,迫使地球人接受他们的意愿,此举的灵感无疑要追溯到《圣经》中播撒福音的耶稣。即使在半个多世纪之后重看,这个裹狭着冷战思维的末世预言,依然并未过时,它变现的是人类恒久的对和平的期盼,是一部发人深思的旷世杰作。
谁受过它的影响:所有关于外星人的电影
④《:太空漫游》媲美阿波罗计划万年前,一块神秘黑石的出现,启发猿人的智慧大幅度跃进。公元年,黑石又指引人类升入太空,与智慧生命做出进一步的接触。作为一部科幻片,《:太空漫游》高度忠实于现实物理法则,并对30多年后的未来世界做出全方位的想象,大到智能电脑的无孔不入,太空站的内饰,飞船航行的静寂无声,小到位数更多的电话、信用卡的广泛使用、语音识别功能,甚至能找到iPad的原型。除了原著作者阿瑟?克拉克,库布里克还聘请多位专家顾问,不惜工本力求尽善尽美,比如为了拍摄在环形飞船上绕圈跑的镜头,专门打造一个巨大的旋转轮道,至今仍是为了单个场景耗资不菲的典范。
《:太空漫游》被后世称道最多的,是库布里克将对生命与智慧起源的哲学探索完美无瑕地融于诸多硬科幻概念当中。它优雅、睿智且深邃,与传统意义上的剧情片大异其趣。影片仅有的通俗情节,是宇航员与“发现”号上的智能电脑哈尔斗智斗勇的段落,拍出了令人倒吸冷气的战栗,被之后的无数太空惊悚片所效仿或戏拟。影片结尾高度开放,而冥冥中主宰一切的智能生命也自始至终没有现身。事实上,库布里克曾经试图创造切实的外星人形象,但当时的特效水平无法支撑而放弃。然而,虚无的留白,比起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形体,更具冲击力。
库布里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科幻时代,其采用微缩模型的拍摄方法成为CGI时代前大部分科幻片的标配。而库布里克甚至因《:太空漫游》过于逼真的宇宙视效,被不少人认为一手导演了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阿姆斯特朗根本没有真正登上月球,一切只不过是电影。当然这样的揣测有点不着边际,但《:太空漫游》的超前与宏大足可媲美阿波罗计划,它是每一部后来的科幻片仰望的对象。
谁受过它的影响:所有硬科幻电影
⑤《星球大战》太空史诗交响乐《星球大战》可说是生逢其时,70年代占据好莱坞的仍是粗粝的现实主义风格,为数不多的科幻电影多走悲观厌世和恐惧反思路线。卢卡斯书写了一个神话与英雄的传奇故事,横空出世,让观众在如痴如醉中,与充满愤怒和颓废的70年代诀别,好莱坞从此跨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纪元。时至今日审视这个故事,依然令人兴奋不已。邪恶残暴的银河帝国、年轻无畏的勇士游侠,身怀绝技的长者,勇敢美艳的公主,举止逗趣的机器仆从,形态各异的外星怪兽,呼啸的飞船,恢弘的死星,故事横跨沙漠、冰川、森林、沼泽、蛮荒之所和未来都市,正义与邪恶一次次展开较量,奇观迭出,喧哗热闹,完美地满足了一代代观众对太空文明的想象。
《星球大战》的美术设计、道具布景、视觉特效和音响效果,每一项都足以引领时代。为还原剧本中天马行空的桥段,卢卡斯成立了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自己开创了整个电影特效行业,一举改变了全世界电影的制作观念。飞船鏖战、激光四射、光剑比武、死星爆破等视觉特效层出不穷。拍摄压轴的空战大戏时,剧组首创电脑控制摄像机轨迹的技术,片中还用到了数量空前的蓝幕合成影像。此外约翰?威廉姆斯所作的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为影片增色不少,随着该片大红大紫,此后的史诗片一蜂窝青睐起交响乐。
《星球大战》启发了好莱坞,让他们发掘了新时代大制作的秘密公式,那就是奇观式的视听效果,青少年智力水平的剧情设置,配以美国传统保守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这仍是绝大多数好莱坞巨片赖以吸金的固定搭配。《星球大战》不仅深刻影响了后来拍摄的一系列科幻电影,而且对整个美国和世界流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难怪里根总统要用“星球大战”为自己的战略防御倡议命名。
谁受过它的影响:所有爆米花商业大片
⑥《第三类接触》让UFO变得流行年,《第三类接触》与《星球大战》一齐掀起太空科幻片的热潮。与后者不同的是,这部斯氏经典没有五彩斑斓的太空激战和奇形怪状的超级武器,它以二战后沸沸扬扬的UFO劫持事件为话题,牵出一段人类与外星人充满和平与善意的邂逅。影片采取多线平行的结构,单身母亲吉莉安的孩子被外星人所吸引,在一个深夜被劫走;电工罗伊被飞碟发出的光线烧伤后,脑中回荡奇怪的幻觉和神秘音符,并开始狂热地寻找外星人;与此同时,一支法美联合科学小组在世界各地寻找遗失的船只、飞机,并解读出外星人留下的线索;他们最终汇集在外星人的指定地点,见证巨型飞船的降落与被绑架人类的回归。
影片情节直白,没有什么正邪冲突,但张力极强。主创详实参考了大量科学报告和都市传说的内容,将第三类接触拍得神秘骇人,详细表现其留下的后遗症,身体的奇异反应,家人和朋友的不解与恐惧。两名科学家走南访北、巨细无遗的调查,有着猎奇式科教片般的以假乱真,又不乏悬疑片的引人入胜。前两幕故事中,对于外星生命见首不见尾的表现手法,也继承了斯皮尔伯格拍摄《大白鲨》的技巧,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想象。片中最标志性的是高潮部分,科研人员与外星生命取得了沟通,采用的是宇宙共通的艺术形式——音乐。当外星飞船从小山背后缓缓洞现,时间仿佛凝固,每个人都抬头仰望,场面犹如一种庄严的朝圣仪式。双方的对话从生疏到熟练,最后共同演奏出一首气势不凡的交响乐。该片的UFO劫持事件以文明的交融和平作结,但自它之后的同题材电影,却未必都把外星人描写得这般友善。在它之后,UFO始终是人们最